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首页高一英语正文

传播学常考的几个知识点|考前看一眼

admin高一英语2023-03-20 05:30:18160

新传考研就找一加一。

传播学常考的几个知识点|考前看一眼

你好!我是核桃哥。

在考试之前,我们为大家推出“考前看一眼”专栏,为大家分享一些考前轻量化又干货的内容。为大家在考前提供参考。今天为大家奉上传播学常考的几个知识点。

之一部分:传播学中的传播过程模式

01

线性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提出: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模式图:

评价:该模式显示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的行为过程,企图影响受众。他认为,传播是一个说服过程。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形成研究的基本框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存在的缺陷:单向性:忽视了反馈,高估了传播效果。孤立性、静止性:未考虑环境因素影响。

申农-韦弗模式提出:《传播的数学理论》--解释电报通信过程的传播模式模式图:

评价:提出“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冗余信息可以消除噪音,但会减少信息量,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缺陷:未涉及环境因素、传播的效果。但是它引自技术科学,可以理解。线性传播模式的共同缺陷单向性:忽视了反馈,高估了传播效果。孤立性:未考虑环境因素,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静止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将各要素视为不变。

02 控制论传播过程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提出: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 模式图

特点: 高度循环;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编码水平制约着传播效果,它受个人、社会、客观事实三个 方面制约 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经验等 制约; /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客观事实本身。 评价: 该模式突破线性模式单向性的局限,走向了重视反馈的“控制论”模式。 缺陷: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等的,实际上传受双方往往不对等。 忽视外部环境因素。 它适用于人际传播,不适合大众传播,后来,施拉姆又提出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模式图

评价 此模式的中心是专业媒介组织,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组成部分的趋向。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模式图:

评价: 该模式在香农—韦弗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数学模式单向直线的缺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指出噪音不光出现在信道,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受噪音影响。 缺陷: 仍对外部环境因素概括不足;传播是完全对等的,实际上传受双方往往不对等。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模式图

评价: 该模式引入了第二种传播者C,对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意义重大: 它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这说明了大众传播中把关人及其把关行为; 它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缺陷: 它认为过程中的ACB三个参与者是平等互利的、系统自我调节,事实上传播过程是很少平衡的; 夸大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实际上每一方都会追求各自不同的目标; 过分强调传播者的独立性,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并非如此。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忽略外部因素的影响。 03 系统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提出: 《 大众 传播与社会系统》 模式图:

该模式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将传播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并放在社会系统中研究。该模式表明,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传播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作为一个个系统,从事着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 *** 际传播; (3)而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因而存在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又在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评价: 这是最早提出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系统模式,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传播过程,开启大众传播研究系统观念的新面貌。 马莱茨克模式 提出: 《大众传播心理学》 模式图: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指出了大量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各种因素,表明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 评价: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要对各种因素做全面分析。 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德弗勒 模式图: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由以下要素组成: 不同层次受众; 各种政治、法律力量与经济力量; 金融商业机构; 媒介 *** 和分发组织。 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此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 自由市场原则支配此体系。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研究 *** # 定性研究 *** #

基础知识

定义: 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以论证命题、包括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定性研究 *** 。如今定性研究正处在萌芽阶段、学术界有转变趋向。 程序: 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分析程序(分析归纳、建立理论)——得出定性研究报告。 评价: 能挖掘定 量 研究难以挖掘的深层意义.//缺点: 1样本较小,不具代表性,无法推及整体; 2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影响研究结果。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都植根于结构主义符号学。传播在符号学中被视为意义的社会生产,与三个基本传播过程要素相关:话语、主体性、语境。

话语: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通过话语,权力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进行意识形态控制。话语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符号及其他符号。语言是人与真实交换过程的主要媒介。因此,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就成了人文科学重要的分析客体和分析工具。话语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

主体性:人在认识过程中,随时受到现存的各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人的主体受到各种限制,被安置在意识形态结构排定好的位置上。

语境:指分析文本时所必须考虑的微观情境和宏观历史过程。

“语言话语分析”三层次:

(1)不同形态的发音或陈述; (2)语言可以在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模式,双方沟通时,会引入、发展、关闭一些话语空间; (3)各种语言范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带着讯息、可被诠释的文本,进行多层次解读可指出其中的社会特性。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方向: 语言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 前者: 分析传媒话语的表层结构和修辞策略等方面; 后者: 分析传媒话语的意识形态及文本“深层结构”,例如对传媒话语的社会认知功能、社会交往功能、社会权力功能等。 话语分析可以使用的研究 *** 有: 结构分析法、认知分析法、社会文化分析法、批评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文本分析

源于符号学,是探讨讯息内容性质的一种有力 *** 。它与“内容分析法”相对,它分析符号运作的方式,以反思文化生产的规律;能揭示大众媒介内容的深层次含义,以剖析意识形态控制和受众的解读。文本分析有两类:一类强调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另一类研究关注的是文本与读者的互动。文本分析的 *** :

符号分析: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剖析符号的外部结构和内容结构(能指与所指)。索绪尔的“交换检测”可以分析符号的指代和价值。(“交换检测”:换一个符号放在原文本中看会不会改变文本的意义)

再现分析:以李普曼的“刻板印象”为基础,探讨大众媒介内容对人群和社会观念的再现,揭示复杂的人群如何被脸谱化,以及背后意识形态的操控。

叙事分析:媒介文本中充满叙事,通过分析找出媒介内容背后的讲述人、意识形态。法国语言学家格雷码斯创造“语义矩阵”可作为分析工具。

类型分析:大众传播内容也是一种工业产物,其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媒介产品可以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分析可找到每一类共通的意识形态。

互文性分析:每一个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可以和其他文本连接,比如不同媒介产品共用相同的角色台词。可分为:水平互文、垂直互文。

意识形态分析:任何文本分析都要导向意识形态分析。大众媒介内容展现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符号互动论

提出:芝加哥学派的米德、库利最早提出 布鲁默基于镜中我、主我客我理论正式提出 戈夫曼的“情境论”推进

内容:

个体不是基于别人的行动直接作出反应,而是首先理解彼此的语言、行为(符号)中的意义,然后根据意义做出反应。

理解意义的过程以符号作为媒介,因此应研究符号的意义才能理解人类的行为。

宏观: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社会的维系发展都靠符号的传播。

这个传播过程具有双重偶然性,处理不好会造成信息隔阂、信息障碍。所以要想传播过程顺利进行,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对符号意义的理解要有共同理解。

意义: 符号互动论开拓理论视野,指出“S-R”范式到“S-O-R”范式的转变,意义重大。

人种学 ***

主要利用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调查。重视日常会话,将它视为日常互动的基本媒介。要求从个体出发,摒弃了自然科学中的严格控制,观察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现象。大量依赖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定性判断和描述。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的画面。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手段调整。

民族志学 ***

也称田野调查法,源于人类学。研究者通常采取参与观察的 *** ,深入到特定的团体生活中,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询问或观察所发生的事物,然后以内部观点说明其意义。莫利将民族志的 *** 引入传播学受众研究。三个原则:之一,民族学研究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和艺术;第二,研究者本身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必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第三,必须采用多重资料收集法,以核实观察中发现的资料。

焦点小组座谈法

由一位训练有素的主持人组织、引导6—12人组成的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自由讨论,进行开放式的提问,得出高度自主的资料,然后再通过调查或实验而获得的更加量化的资料对其加以检验。霍弗兰在二战陆军研究《我们为何而战》;卢因的胰脏研究都使用了该 *** 。

投影技法

隐蔽调查目的,用无结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分析被调查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投射出来的潜在的动机、态度、感情等。旁敲侧击。可分成:联想技法、完成技法、结构技法、表现技法。 # 定量研究 *** #

基础知识

定义: 在占有的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论,提出理论观点、再进行验证。 程序: 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 ***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优点: 操作程序严格,结果直观客观; 能用样本推及整体、推及到广阔的社会情况。 缺点: 研究结构性强,难以调整; 难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 信度与效度 信度(Reliability): 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观测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反映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外在信度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如果用于相同条件下的现象,每次测量都提供相同的结果的能力。 内在信度指一次测试的不同部分能否提出可资比较的数据的问题。 效度(Validity):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质的准确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准确、真实、客观的显示其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测量的效度可以决定所建立的理论解释的正确程度。对效度的检验可以保证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某一研究变量的意义与内涵有一致的理解。//效度可分为四种:一是预测效度,也称标准关联效度,即通过已知数据来进行评估;二是表面效度,即某事物表面一看就明白;三是建构效度,即一个假设性建构(可能是一组概念)是否为外部数据所支持;四是内容效度,即一个测量涵盖某概念意义范围的程度。

实地调查法

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拉扎斯费尔德最早将其引入传播学研究(伊利县调查)。步骤: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全面普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设计(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论类型:抽样调查设计、问卷设计和统计分析。

评价: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特别是因果关系的概括不佳。

内容分析法

定义:贝雷尔森:内容分析法是 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和描述。20c20s,拉斯韦尔首用(之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范围——编制抽样框——抽样——制定编码表——统计——解释与推论

编制抽样框: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数量庞大,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抽样 *** 从中抽取一定的“样本”。在这之前需要对总体进行编号、排序,形成抽样框。

抽样:按照一定的抽样 *** 对“抽样框”进行抽样。

制定编码表 (1)确定分析单元:分析单元是内容分析的最小单位。贝雷尔森指出5种基本的分析单元:关键词、主题、特征、段落、篇目。分析单元的确定首先应注重外在效度,其次是可操作性 (2)制定分类标准: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对媒介内容分类,形成“类目”。

统计分析:对抽样数据进行频次计量或加权。常用指标有绝对数、平均数、比例等。

解释与推论:根据统计结果对假设进行验证。

优点: 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客观记录在案,可以真实表现出信源的特征; 研究对象来自报刊、书籍、录橡,研究费用低。 缺点: 无法得出某一内容对受众的影响程度等深层次的结论,只有和其他研究 *** 配合使用作用更佳; 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反映真实情况; 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研究的科学性、严密性。

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卢因与霍夫兰最早在传播研究中使用该 *** 。

步骤:提出假设——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一对自变量与应变量——建立控制组和实验组——实施实验 *** ——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控制实验法: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是研究因果关系的更佳 *** 。主动控制实验因素、排除干扰变量,逻辑性强;但人为因素强,难以创作同现实生活完全相同的情境,结论必有误差。

自然实验法: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真实可靠、客观准确,实践指导性强,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但难于控制变量,结论会比较粗糙。

个案研究法

源自心理学,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怀特首次将本 *** 应用于传播学研究。(用于研究“把关人”现象,考察一位报纸编辑的讯息选取状况和其把关标准)步骤: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评价: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第三部分: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 #

内省式思考——米德

定义: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容:

人在面临困难、既有行为方式难以适用时,会出现反应停滞。这时,人脑中出现他人的形象,推测他人态度、行为。通过与他人的联系,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

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与过去未来相联系的过程。个人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将全部调动起来,创造出适应新情况的意义、行为。

内省式思考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精神活动,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是人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反映;反映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能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主我、客我——米德

主我:是个人意愿、行为的主体、是行为反应表现出的形式。客我:则是他人的社会评价、社会期待。个体通过传播(与他人的符号互动)来形成客我,客我使主我发生变化;主我通过行为表现来改变他人的期望,从而改变客我,二者不断互动产生新的自我。主我客我间的互动,互动介质是符号。所以人内传播也离不开符号,这是人内传播社会性的体现。(联系:符号互动论)自我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会作用于社会,个人与社会相互制约,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主我客我侧重从社会互动得来的客我,在人内和主我进行的“主客互动”。自我互动侧重对人脑在自我互动时,出现他人期待的印象,进行理解、加工、重新组合,然后与自我沟通并采取行动,使之符合别人的期待。这个期待已非原意义上的期待,形成的自我也是新的行为主体。】# 人际传播 #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动机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受到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马斯洛认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满足(外部满足)向高层次满足的转换。人际传播在动机较高层次起作用:受到尊重、爱的需要离不开人际传播,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更靠人际传播,别人的鼓励认可能带来满足感。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不太需要人际传播。

社会交换理论——麦克尔·罗洛夫

该理论认为,只要我们获得的回报比付出的代价多,我们就愿意维持一份关系。回报有,安全感、自我成长、自我价值等,代价是,身心压力、时间精力等。一份关系带来的价值影响他的结果。评价:该理论和“市场思维”相似,但人际传播除了交换,还有“共享”,这是其局限性。

镜中我——库利

人的行为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这种认识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是一面反应自我的“镜子”,人们通过它认识自己。人类彼此都是对方的镜子。

这个过程包括:对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认识、评价的情感。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传播活动越活跃,人的“镜中我”越清晰,对自己的把握越客观、准确。但传播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更是社会联结在一起的纽带。

影响:镜中我后被米德发展为“自我”的概念。

【“镜中我”更强调人与人间的相互映照、社会互动;主我客我侧重人内主客间的互动。镜中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一个个体与多少人交往就会形成多少个自我;米德认为客我是建立在平均期望上的,最终形成的是一个“普遍化的他人”,对镜中我进行了修正。】

自我表露

人际传播活动起于自我意识、自我表露。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获得的,自我意识首先通过"我"的自我表露,然后通过他人对"我"的行为的反映而获得。

因此,自我表露是自我意识的基本途径,也是人际传播活动、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常我们从五个方面评价自我表露,即表露的1)对象;2)量3)深度4)积极或消极态度5)表露的时机。

符号互动论——布鲁默

提出历史:芝加哥学派的米德、库利最早提出 布鲁默基于镜中我、主我客我理论正式提出 戈夫曼的“情境论”推进内容:个体不是基于别人的行动直接作出反应,而是首先理解彼此的语言、行为(符号)中的意义,然后根据意义做出反应。理解过程以符号作为媒介,因此应研究符号的意义才能理解人类的行为。宏观: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社会的维系发展都靠符号的传播。这个传播过程具有双重偶然性,处理不好会造成信息隔阂、信息障碍。所以要想传播过程顺利进行,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对符号意义的理解要有共同理解。意义:符号互动论开拓新的理论视野,指出“S-R”范式到“S-O-R”范式的转变,意义重大。

# 群体传播 #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在突发事件中,群体会形成情绪化的 *** 行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的支配,会造成破坏性效果。群体暗示:传播者发出暗示,受传者会理性判断是否接受暗示。然而在 *** 行为中,人们情绪亢进,理性判断力丧失,很容易接受暗示。(跟别人学)

群体感染:群体中,情绪、行为会在暗示机制下迅速蔓延,人们不仅会失去自控力,还会对 *** 做出“本能”反应(S-R)。

群体模仿

塔尔德在《模仿的法则》中认为,社会上的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分类:

有意识模仿: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

无意识模仿: *** 行为中的模仿。因为在不确定性事件中,个人希望和多数人保持一致,并视之为安全有效的选择;突发性事件会引发人的内省式思考。而内省式思考时最直接引入的他人形象,莫过于周围的人群,即模仿周围人,最终形成了相互模仿。

匿名性心理

匿名性心理:指在得以隐藏身份,处于社会约束力之外的“匿名状态”时,个人会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转而宣泄原始冲动。在街头骚乱等 *** 行为中,很多平时循规蹈矩者在 *** 行为中做出越轨行为。这是基于匿名性心理。但是在 *** 中,基于匿名性心理的表现却不是 *** 行为。 *** 的匿名性使得群体压力不复存在,人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孤立。

流言

*** 行为:指不受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如:恐慌、谣言、流行。 *** 行为中的信息流动是无法找到信源和信宿的异常状态。每个人都是消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发布者。即布鲁默所说的“循环反应”。“流言”:是指未经证实的言论,它有可能是真实,也有可能是谣言。特点:

有关切身利益

正常传播系统功能减弱,或者传播者公信力下降,会推动流言的盛行。

分类: 非紧急状态下的流言、紧急状态下的流言。

# 组织传播 #

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扮演了组织和社会大众、大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中介角色。公关行业已发展为专业共同体,服务与企业、 *** 、其他社会组织。公关通过公益事业、联谊等多种服务性活动为组织建立良好形象,解决组织的矛盾等。其核心是:为组织利益服务。企业标识系统宣传:即企业组织统一使用的象征符号系统。它由3要素组成:企业理念和价值标识 (MI short for Mind Identity)行为规范标识 (BI short for Beh *** ior Identity)视觉形象标识 (VI short for Visual Identity)

-往期文章-

新闻理论20个必背知识点|考前看一眼

附录:传播学思维导图 01 《传播学教程》知识汇总 我们以《传播学教程》为例 为大家整理了传播学思维导图 快点收藏吧

其实传统传播学的内容体量并不大,大家所熟知的拉斯韦尔的5W模式早已奠定了传播学的基础研究框架。如今我们所学的传统传播学依然延续着前人的研究框架。

因此,师姐在思维导图中标红的5W(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研究以及效果研究),这五个板块就是大家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啦。

此外,就是传播学的零碎知识了,比如基础概念、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的类型、传播流派与研究 *** 。

02 传播学知识汇总 再来为大家分享一份 传播学完整知识体系

【 *** 传播学部分】 *** 传播知识汇总 一张图 串联 *** 传播全部考点

快点收藏吧

常考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